Quantcast
Channel: 同德大押
Viewing all 3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尊重歷史立即停工 等待覆核同德押評級

$
0
0

致各位支持的朋友︰

尊重歷史立即停工 等待覆核同德押評級

感謝二千多位聯署的朋友及香港市民,支持保留八十年歷史的同德押。負責歷史建築評級的古物諮詢委員會從善如流,聆聽專家和市民的意見,並考慮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研究,重新覆核同德押的歷史評級。

古諮會正待重新覆核同德押的歷史評級之際,清拆工程依然繼續,完全無視保育政策和民意,亦是踐踏歷史古蹟的行徑。發展商德成置業早前甚至不惜凌晨一時趕工,企圖盡快毀屍滅迹。過去二星期工程已破壞建築物的內部裝飾、外牆和鐵窗,清拆牌匾,有可能破壞歷史和建築價值,影響同德押的歷史評級。

現時工程主要打通部份室外圍欄及大押招牌,以興建合乎屋宇署要求的圍街板。現場情況所見,圍街板及應力頂(propping)未完成,極可能未取得屋宇署的開工紙(consent to the commencement of demolition works),而在取得開工紙前,屋宇署會先審視有關申請人是否已完全滿足古蹟辦的保育要求. 有關保育方案亦會按古蹟評級而有所不同,例如要求保留的有關部件或內部文物(門窗、牌匾)。現時評級未明情況下,發展局應命令屋宇署立即暫停清拆工程。

我們將繼續以不同方式的行動,連結社區、專業和文化等界別,讓政府明白同德押在歷史和建築的價值,列為暫定古蹟,與業主商議保育方案。希望各位繼續支持我們的行動,保住歷史,保住同德。不要讓港島唯一一間街角弧形騎樓式唐樓消失於塵土,守護我們的香港歷史。

我們要求發展局:

1. 立即要求業主停止清拆工程
2. 盡快召開古諮會會議,為同德押重新評級
3. 回應專家和市民意見,尊重同德押的建築和歷史價值,將同德押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4. 將同德押列為暫定古蹟,與業主商議保育方案

保留同德押聯署發起人
袁智仁
楊雪盈

二零一五年八月十四日


香港史研究者:要求將「同德押」列為 一級歷史建築和暫定古蹟

$
0
0

按:我們收到一位香港史研究者佚名發表的公開信,佐證「同德押」有獨特而不平凡的歷史,其價值被遠遠低估;把歷史建築物由三級提升至一級再列為法定古蹟,亦有先例可循。現全文轉載以供參考。

致:

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及歷史建築評審小組
古物古蹟辦事處
發展局

要求將「同德押」列為
一級歷史建築和暫定古蹟

(1) 背景

1.1 屹立灣仔軒尼詩道371號與馬師道交界的「同德押」現正面臨被清拆的命運。根據媒體報導,業主準備啟動拆卸工程。有團體要求政府將「同德押」列為暫定古蹟,暫緩清拆,但政府卻回應「同德押」只獲古諮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未能列為古蹟。

1.2 近日,中文大學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項目主任吳韻怡提交其研究結果,顯示不論在歷史之久遠程度、對香港押業歷史的意義、其建築規模及特色上,「同德押」都有相當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此,本人(作為香港史研究者)絕對同意。

1.3 吳韻怡指出,位於軒尼詩道371號的「同德押」建於1931年至1934年,先後由香港早期的知名華商李右泉和高可寧接過歷史薪火。同時,「同德押」是香港島最後一棟位於轉角位的弧型戰前騎樓,全港而言也是非常罕有,很值得保育。

1.4 「同德押」從1947年起至今,由高可寧所創立的德成置業有限公司掌控經營,代代傳承。這裡,我想從李右泉的層面,補充一些極其重要的早期歷史資料,進一步證明「同德押」有獨特而不平凡的歷史;這也就是說,其價值被遠遠低估。

(2) 歷史意義極其重要的「同德押」(下簡稱「同德」)

2.1 李右泉(1861年-1940年9月),原名李肇源,生於廣東南海,十多歲到香港擔任當舖學徒,後來成為香港押行商會主席,號稱「當舖大王」。他後來亦有創辦了多家工廠,包括雪廠(冷藏庫)、機器廠及皮革廠等,以及與另一華商馮平山合組公司。

2.2 地政紀錄顯示,李右泉最遲在1938年4月1日起成為軒尼詩道371號物業的合法佔用人。翌年(1939年)出版的《香港九龍商業分類行名錄》第23頁「當押業」可找到「同德」的紀錄(見附圖),表示「同德押」至少於1939年或以前已經在軒尼詩道371號開業,掌舵人是李右泉。

2.2 接著的兩年(1940年和1941年)出版的《港澳商業分類行名錄》也可找到「同德押」坐落軒尼詩道371號的紀錄,表示這押店在李右泉逝世前後一直經營。

螢幕快照 2015-09-08 下午1.18.08

2.3 1946年8月出版的《Telephone Directory for Hong Kong and Kowloon: August, 1946》也可找到「Tung Tak, 371 Hennessy Road」的紀錄(見附圖)。其後,該物業於1947年3月再由典當業大王高可寧所創立的德成置業有限公司(Tak Shing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購入。
[資料來源:《Telephone Directory for Hong Kong and Kowloon: August, 1946》,頁191]

2.4 劉智鵬(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編著《香港華人菁英的冒起》(2013年香港中華書局出版,頁41-42)也有提及李右泉:
「李右泉由當舖學徒入手,逐步掌握典當業竅門,最終自立門戶,成為行業中的巨擘。...三十年代香港經濟衰退,典當貨品有入無出;加上政府提高當舖牌費,典當業面臨重大打擊。李右泉再次挺身而出,注資收購當舖;既為同業解困,又藉此機會擴大業務。結果,李右泉擁有香港八成以上的當舖,時人稱之為「當舖大王。」

螢幕快照 2015-09-08 下午1.18.20

2.5 誠如劉智鵬在《香港華人菁英的冒起》(頁41-42)所言,李右泉長居香港,並且在香港發跡。1899年,他加入東華醫院總理之列,此後歷任東華醫院永遠顧問、廣華醫院倡建總理、香港華商總會會長,儼然香港商界的一哥。李右泉也獲英皇佐治五世頒予CBE勳章,成為香港非英語菁英而得此榮譽的第一人。

(3) 另外幾點觀察

3.1 對香港市民而言,「同德押」這幢老舖是可觸摸的香港歷史,是灣仔文物的一部份,甚具保留價值。若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出發,這幢店舖的保育和活化,除了可為軒尼詩道、馬師道添上歷史與美學意義,更可加入成為灣仔文物徑的景點項目,讓市民細賞多樣化、多層次的社區文化。

3.2 「同德押」在1444幢歷史建築名單位列596,雖然評級偏低,卻名列三級歷史建築的前茅,與被政府建議評為二級的荷李活道60號(在1444幢歷史建築名單位列578)相距僅僅18位。在缺少李右泉和高可寧等重要歷史背景資料下,「同德押」也可獲如此評估。可想而知,「同德押」的價值被嚴重低估。

3.3 把歷史建築物由三級(Grade III)提升至一級(Grade I),早有先例,最近的例子是「發達堂」(位於新界沙頭角下禾坑,建於1933年)。「發達堂」在1444幢歷史建築名單位列762,遠遠低過排名596的「同德押」,也可於2010年11月10日獲古諮會確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兩年前,「發達堂」更被列為法定古蹟。

保留香港的文化遺產,是我們的共同願望。
就上述事宜,專此達函,敬希垂注。

香港史研究者

2015年8月16日

同德押續清拆 灣仔舊街坊默站抗議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灣仔同德押現正進行清拆工程,發展商連日來加建圍版,預期可以在短期內完成清拆工程。利東街舊街坊May姐星期二下午在同德押外默站,抗議高可寧家族清拆同德押。她表示軒尼詩道的地標就是同德押:「成段路最有特色的就是這裡。」

她指民間連日來都有聲音希望能有實際行動保留同德,適逢自己有空,便身先士卒默站抗議,她希望能有更多人響應。May姐認為,日常街上有很多有特色的事物,都因為人們工作忙碌而被忽略,當「要拆要搬」時便感到很可惜。May姐更談到,灣仔的感覺一直給人是中產的地區;她認為經濟能力較高,對社會問題的忽略程度也較高。

IMG_0010

她希望業主能回心轉意,為香港保留一些歷史。May姐笑言,當舖是有牌的「大耳窿」,多年來令人喪失物業無數:「請做返一次好事啦。」她又談到有顧問公司提出應逐步淘汰電車,認為是「荒謬」,電車令一些私家車沒法「行駛得更快」,但卻抹殺了真正大多數人的利益和破壞了城市風貌。

早前有團體發起聯署,要求發展局把同德押列為暫定古蹟,暫援清拆。而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林筱魯日前曾向獨媒確認,會重新檢閱民間新提供的所有資料,並有機會再開會討論。

【文化論政】楊雪盈:太奢侈的活動中心 太廉價的的古蹟

$
0
0

圖片來源:SCMP南華早報

有八十年歷史的同德押於上月尾展開拆卸工程,坊間停拆的聲音此起彼落,引起了傳媒和更多市民的關注,短時間內已獲得來自各個界別,超過二千人的聯署反對清拆,並要求重訂同德押的歷史建築評級,然而政府對民間聲音視若無睹,只見工程依舊繼續,唯一的好消息只有古諮會再次開會考慮評級。與此同時,豪花一億四千萬的灣仔社區重點項目——摩頓台活動中心卻已如箭在弦。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項工程,是否有一箭雙鵰的做法,能做到真正惠及社區,取得共贏局面?

應改善評級制度

同德押現時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據資料顯示,現時全港共有1100棟建築物被列為歷史建築,除了當中108棟古蹟外,其餘包括同德押在內,隨時面臨清拆危險。以現行法例,第三級別的歷史建築只須拍照及記錄後,就可以拆卸,此處理手法一直為人詬病,是否因為未被評為一級,近千棟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就只能被拆得一棟不留?就以同德押為例,中大建築學院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自發地為同德押找出更完善的歷史資料,以作呈交古諮會作重訂評級的理據。此份新資料補充了同德押在建築上的獨特性(是港島唯一轉角位的弧形騎樓式唐樓)及在押業發展的歷史價值,也將她的歷史追溯到最早至1927 年,遠比坊間資料為早。從此中的嚴重漏洞可見,在現行古蹟保育制度和處理上,有太多可以改善的地方。

回購同德押是可行做法

同德押被拆卸後,將會被改建成23層高的商廈,此項發展的土地價值為四億。換言之,若得業主首肯,四億即能回購這無價的古蹟。四億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大約是興建八個「觀塘3D音樂噴泉」,或是一棟半山物業。政府年初的《歷史建築保育政策檢討報告》建議成立九億元的「歷史建築保育基金」,若再加上民間捐款,同德押絕對有望保留下來。姑勿論因何現屆灣仔區議會於此事上一直未見身影,但於區議會於2010年3月發表的《灣仔區市區更新願景研究終期報告》中,亦曾指出「同德大押屬戰前唐樓 ,建築設計、招牌在香港罕見,而室內保留不少歷史當舖設施,包括吊扇、擋鐘、60年代太陽形鐵枝,有助市民及下一代了解灣仔區及香港押業歷史。」另外報告亦表明同德大押深具特色,應考慮作保育用途。政府在考慮古蹟的去留上,很多時只作全港性的角度去考慮當中的歷史保育,而甚少思考建築物在社區上的獨特意義。同德押位處灣仔市中心,見證了押業的轉型,例如抵押物由舊時的棉胎到今日的樓契,現時的當鋪已毋需偌大的貨倉,但同德押的所在,卻代表了灣仔的在地歷史文化,也是街坊的共同記憶。

社區工程的合理性

早前灣仔區議會就「社區重點項目」(一億地區工程)的建議,是將現有摩頓台排球場改建為樓高三層的「摩頓台活動中心」(之後交由民政署運作的社區會堂),其中包括二百平方公尺(二千多平方英尺)的禮堂,一百平方公尺(一千多平方英尺)的活動室,以及三百平方公尺(三千多平方英尺)的社區園圃暨天台花園。建築費預算一億四千萬元,其中的四千萬由賽馬會捐出 。區議會興建的理據為:「市民對活動中心需求殷切,加上區內並無同類空間,才 "逼不得已"要在排球場現址改建。」此中諮詢及決議過程當中異常粗糙,稍後會另文再述。

這工程其中一個致命的問題是高昂的建築成本,其不成比例令人咋舌。據區議會會議紀錄所示,這是由建築署以成本每平方公尺約六萬元作為估算,現時私人樓宇建築費每平方公尺造價約三萬元,酒店也不過約四萬至五萬元;活動中心設計與間格按理應相對簡單,此中有極不合理之處。又相對二千二百多平方公尺的總面積,真正「可用面積」只有六百平方公尺,即包含禮堂、活動室,以及天台花園。如果以此估算,「實用呎價」更超過每平方公尺二十三萬元(每平方英尺超過二萬元,留意這是不計地價的)。這要回到當初的設計上,就是在那麼狹小的地方,要因應預算的上限,興建這樣規模的活動中心是否合理。此工程現在只待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及財務委會通過,預計會於二零一六年年中展開。

共贏方案

一個是太奢侈的活動中心,另一個是太廉價的古蹟。筆者大膽提出一個可使多方共贏的方法,就是將同德押回購,並改建為社區會堂。同德大押總樓面面積約二千七百平方公尺,略大於籌建的摩頓台活動中心,當然此中要符合建築和消防條例,改建的難度有待克服。而古蹟用作社區會堂其實不乏先例,譬如昔日為贊育醫院的西區社區中心,證明在功能上兩者並非不可並存。如此一來,既保存了古蹟,又滿足了社區需要,更減少了新建築對整個社區及環境的影響,何樂而不為?

同德押在保育價值上顯然被低估,社區發展的考慮亦該有更周全的方法。筆者認為發展局應盡快與業主商討暫緩工程,並考慮將同德押列為暫定古蹟。區議會亦應檢討摩頓台活動中心方案,積極研究同德押改建社區會堂的可行性,以達致業主、政府和社會三方共贏。

作者為灣仔好日誌社區大使

文章刪減版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5年8月17日

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灣仔保育淪陷——下一站同德押?

$
0
0

在灣仔區,具價值的歷史建築和街道正逐個被毀滅,換來的是一棟棟與社區關係疏離的豪宅或高級商廈。

位於軒尼詩道、有80年歷史的同德押,現為三級歷史建築,業主高可寧家族月初開始清拆,計劃重建為23層商廈。清拆工程引起保育團體和街坊反對,團體發起聯署,要求立即停工,重新覆核同德押的歷史評級,最後收集過二千名簽名。古物諮詢委員會在公眾壓力下,終於決定重新討論同德押評級問題。

可是,發展商在現時評級未明情況下,仍然繼續偷步清拆工程,同德押很快就會消失於塵土中。

-
1991 - 2010 灣仔區古蹟被重建及活化列表:
https://goo.gl/tLVAhu

利東街—— 2010年[重建]成多棟高層豪宅「囍滙」
龍門酒樓——2009年「重建」(與隔鄰恒生莊士敦道大廈合併發展)作住宅
灣仔街市——2009年[活化&重建]上蓋加插單棟高層豪宅「壹環」
南固臺——2008年[保留&重建]成酒店「Mega Town Hotel」
茂蘿街綠屋——2007年[改建]成藝術中心「動漫基地」
虎豹別墅——2005年[保留&重建]部分地段發展成多棟高層豪宅「渣甸山名門」
和昌大押——2004年[活化]成高級英國主題餐廳「The Pawn」
李節街唐樓——1994年[重建]一幅外牆被保留,其餘部分被拆卸重建
利舞台——1991年[重建]成商業大廈[利舞臺廣場]

【街坊口述】同德大押,點止當嘢咁簡單?

$
0
0

圖:1967年《香港詳圖》新新版

十多年前,軒尼詩道尚存數棟唐樓,分別在崇光旁邊、軒尼詩官小附近、和東方小祇園旁邊。可惜,因着地產業的旺盛,這些富有特色和歷史意義的唐樓,都難逃被清拆的命運。現在,整條軒尼詩道就剩下同德大押這一棟了。

在同德大押旁邊,筆者遇見一位在灣仔住了六十年的街坊。根據他說,原來同德大押除了為基層提供金錢上的方便之外,亦有一段長時間為附近的攤販,提供金錢以外的方便。相信好多人都知道,同德雖然有三層高,但上面兩層不是住人的,而是用來擺貨的。正因為同德地方大,於是給附近的攤販看中了。

話說七十年代填海之前,舊灣仔碼頭分別位於史釗域道及杜老誌道(見圖),而兩個碼頭旁邊有很多攤販。攤販雖然在灣仔擺檔搵食,卻每每不是住在港島區的,如果每日都挑着貨物往返,是十分不便。於是他們想出一計,每蓬收檔,他們會用舖地攤的帆布把貨包起,打一個十字結,然後將整件貨拿去當舖典當。到第二日開工,再將貨物贖回。這樣雖然要付上利息,但卻比挑着貨物來回港九舒服得多。

大押的老掌櫃挑通眼眉,當然知道發生什麼一回事,但總是給攤販行個方便。就是這樣,同德大押為附近攤販,提供貯存上的方便,直到七十年代經濟起飛之後,才停止這服務。

同德押維持三級評級 林筱魯:市民太遲發聲

$
0
0

(獨媒特約報導)位於軒尼詩道,屬三級歷史建築的同德大押,於2013年獲屋宇署批准改建為23層高商廈,上月起展開拆卸工程,引起社會極大迴響,團體質疑古諮會低估同德大押歷史價值。古諮會今早召開特別會議,重新審核同德押的歷史評級,但與會委員認為沒有提升的必要,將同德押維持三級歷史建築,古諮會主席林筱魯強調三級不代表沒有價值及支持重建,又認為市民太遲發聲。

要求保留同德押的灣仔好日誌等團體,下午到灣仔同德押外掛上「保住同德,留住歷史」橫額。發起人之一袁智仁對結果表示失望,他希望政府會將同德押列為古蹟,停止清拆。「一旦同德押都要拆,將有更多古蹟不保。」拆卸同德押的工人在昨日停工一天後,今日繼續動工,更在馬師道方向的外牆上搭棚,加快清拆行動。

11949589_10155985853295230_76910850_n

今早會議前,要求保護同徳押團體等約10名包括前立法會議員陳淑莊人士,向古諮會主席林筱魯遞交請願信,並對林筱魯多番強調同德押屬「私有產權」表示失望:「唔應該係地產商角度講呢番說話。」陳淑莊直斥:「政府諮詢根本乜野都做唔到,回應根本完全答覆唔到相關問題。」

photo_2015-08-25_14-05-10

古諮會主席林筱魯於會議開始前表示,由於出現新論據,因而古諮會重新作出評級,又指市民應持續應長時間關注歷史建築,「市民好多時候係好後期先關注,希望有關注就早揚聲。」古蹟辦在會上提交文件,指歷史建築評審小組在本月17日舉行緊急會議,但認為同德押並非罕有,建築設計並無新意,建議維持原有評級。

古諮會除收到保育團體就同德押的研究外,亦收到一名署名「香港史研究者」來信,指同徳大押與香港典當業一哥李右泉及高可寧關係密切,古蹟辦館長伍志和回應指兩名人物與建築物關係性不大。由於李右泉曾於1938年至1941年租借其建築物,而同徳押在1939年開始經營,但李右泉於1940年巳過身,「李右泉租用該建築物只是約2年的時間。」而高可寧自1947年起購入該建築物並繼續經營同徳押,伍志和表示高可寧發硛於澳門,「在澳門影響力相對較大。」

photo_2015-08-25_14-04-00

對於建築設計方面,伍志和指該名建築師在香港有多個作品,包括景賢里,而同徳押並不是當中獨特及卓越的作品,「係當時普遍的建築風格。而且裡面天花裝飾,門窗已清空,間隔同裝飾部分已經睇唔番。」伍志和又指香港還有類似街角騎樓設計,並非高度罕有,又指不應以地區作為分野,因此評審小組認為應維持三級評級。

有古諮會委員表示,同徳押非傳統式的當樓:「當舖十九世紀已經有,當舖係嗰個年代其實好好生意,睇番轉頭,正式的應是當樓,係一間建築物冇乜窗好多鐵支,而同徳押只不過利用市區裡面既唐樓改裝為當舖。傳統式當樓十年前仲有一間,依家呢啲非典型。同徳作為當樓反映唔到建築特式。」

另一名委員何佩然教授對於清拆同徳押表示感到可惜,指其憂慮與評級無關,「好多歷史建築都屬私人,今次保唔到其他都保唔到,將來都會消失,同徳已經算比較完整同多人支持。」她認為在30年代時,當押是用作救急,能反映社會風氣,「同徳可能不是最古老,但如果要搵緊最舊既野其實係搵唔到。」

古諮會主席林筱魯回應指應相信評級制度,「當中一項考慮為稀有性,而依家仲有一堆,每一個年代都有典型的建築,隨時間慢慢消失,下一步工作更有系統留意同類型樓宇會不會變得稀缺。若果會,咁好明顯日後需要更主動做保護措施。」14名出席委員,只有3人支持提升評級至二級,最終古諮會通過維持同德押為三級歷史建築。

11911838_498576533651377_769800855_n

林筱魯於會後表示,同徳押早在2011年底已被評級,是公開過程,亦有一個月諮詢期,一年前多已有報導有關同徳押將被清拆。林筱魯指「是否市民反應慢,而非政府反應慢。」又指現有法例並不可能阻礙或禁止業權擁有人改動或清拆歷史建築。

聯署人之一袁智仁在會後表示,認為林筱魯角度只看重是否稀少,批評「是否銀河唯一先可以保留」,他指與同徳押類似的建築物其實只有五間,當中有兩間更沒有古蹟評級,同徳押已屬當中最大型的一間。他又表示擔心現時有七成歷史建築於私人手上,批評評級制度為「無牙、無心、無力」,形同虛設。袁智仁直指林筱魯不應誤導公眾指社會上沒有意見要求將評級列為法定評級,指年初的報告有接近六成市民支持若清拆歷史建築需面對法律責任,而反對只有兩成。

早前逾2200名社會人士於網上聯署,包括藝人何韻詩、立法會議員陳家洛及前立法會議員余若薇等,指同徳押設計罕有,並與典當業巨子李右泉關係密切等,促請政府列同德押為暫定古蹟並停止清拆。

記者:鄧凱文

地產凌駕歷史 遺憾古諮會決定

$
0
0

地產凌駕歷史 遺憾古諮會決定
列同德押為古蹟 重訂評級基制

今早十一時,古諮會重新審核被清拆中的同德押歷史評級,維持三級的歷史評級。我們與前立法會議員陳淑莊對古諮會的決定,表示失望和遺憾,並在同德押掛上「保住同德 留住歷史」的橫額,展示保衞同德押的決心。

古諮會主席林筱魯向傳媒表示「類似的建築尚有十二間,並非如外間所稱般罕有」,用缺乏「稀有性」作藉口,維持三級的歷史評級,不列同德押為臨時法定古蹟,變相支持清拆同德押,地產凌駕歷史,古諮會形同虛設。同德押是港島最後一間的轉角唐樓,該「稀有性」的說法,預示唯一一棟的歷史建築才需要保留。同德押作為最廣為大眾認識的古蹟都無法避免清拆,將來1,043棟私人擁有歷史建築,更危在旦夕。林筱魯亦指公眾對保育沒有共識意見,但年初古諮會出版的《歷史建築保育政策檢討報告》,民意調查中指出近六成的公眾支持歷史評級需有法定效力,反對者只有21%。 林筱魯無視公眾意見,篡改民意,不推動法定歷史評級,無法保育本地古蹟。

我們將發動全民保育運動,爭取保留同德押,留住香港的八十年地標,爭取法定評級,留住本土歷史。我們將會在社區舉行講座,收集市民簽名,亦會在月內按照《城市規劃條例》(Section 12A),向城規會提出申請,爭取將現時同德押的土地,由商業用途改為其他用途(古蹟保育)。

早前中大和民間學者提交大量有關同德押的歷史研究,及二千二百人的聯署,建議將同德押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再列為暫定古蹟。現時古諮會的評級未能回應專業學者與民意,反映政府對古蹟保育的實況︰無心、無力、無制度。古蹟評級沒有法定效力,形同虛設,所有歷史評級建築物皆不能避免清拆。

現時的同德押面對清拆,保育不是看重評級,而是業主決定,地產價值凌駕歷史。市建局的中環街市項目,亦只是三級歷史建築,但只要市建局首肯,就能成功保育,避受清拆。古諮會主席林筱魯多番強調「私有產權」,形容民間的保育呼聲為「起哄式的處理」,借古諮會保育之名,行地產發展之實,實為尸位素餐的傀儡。

位於軒尼詩道的同德押有八十年歷史,港島唯一一棟街角弧形騎樓式唐樓,依然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高可寧家族的押舖,記載香港興衰和灣仔顯赫的故事。月初,發展商開始清拆,重建為一棟的23層高商廈。早前,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及民間歷史學者為同德押進行研究,發現同德押的價值遠被低估。

我們亦曾舉行社區和網上聯署行動,要求政府列同德押為暫定古蹟,用換地或補賠方式保育同德押。民意反應熱烈,共收集到超過2200個的聯署,當中包括︰文化界(如︰藝人黃耀明、何韻詩)、大專教育界(如︰港大副教授何式凝、演藝學院電視電影學院院長舒琪)、政界(陳家洛和余若薇)、專業界(如︰前香港規劃師學會副會長龐婉儀)。

古諮會文件指出三級歷史建築在「理據充分(例如有新的證據)」,發展局局長(古物事務監督)亦可列為古蹟。我們堅持要求發展局將同德押列為暫定古蹟。

我們要求發展局︰

1. 將同德押列為暫定古蹟,與業主商議保育方案
2. 根據年初的《歷史建築保育政策檢討報告》內,盡快落實九億的歷史建築保育基金,並運用基金購入歷史建築,將古蹟用作社區用途
3. 訂定法定歷史建築評級制度,用法律保障歷史建築

發起人:袁智仁、楊雪盈
___________

附【回應古諮會評級小組就同德押的評級備忘錄】

1. 「類似的建築尚有十餘間,並非如外間所稱般罕有」

回應: 就「中大建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轉角唐樓初步統計全港只剩下四間,而同德押就是港島最後一間。若保持同德押的三級評級,任其拆毀,將趕絕香港島最後的轉角唐樓。 而且現行沒有法定機制去保護非法定古蹟的歷史建築,其他僅餘的轉角唐樓亦難保重複同德押的命運。

2.「建築設計並無新意」

回應:同德押由設計景賢里及香港眾多建築的建築師巴士度所設計, 古諮會應考慮有關的連結性與group value。 相對一般只根據設計圖冊(pattern books) 興建的樓宇, 以往不少唐樓的評級(如雷生春)都以當年由指定的建築師設計及興建為評級指標,而不應只就建築特色而評定其歷史意義。

3.「當年評級時已經充分考慮該建築物作為當舖的歷史」

回應:當時的評級並沒有考慮到李右泉這位香港典當業一哥作為同德押的經營者。然而,評級小組是在8月17號提出維持三級的決定,而18號古諮會才收到匿名學者有關證實同德押在1939年已在371號營業的資料,所以古諮會會議有必要再重新審視李右泉在上址經營同德押這段歷史、其意義、及對於同德押的重要性。


【文化論政】林芷筠:私人歷史建築物保育的公民權

$
0
0

圖片來源:東方日報

在香港,每每面對私人歷史建築物保育的爭議,公眾的角色總顯得蒼白無力。又由於香港的古蹟保育條例如此落後,若物業未被介定為法定古蹟,政府沒有法定權力阻止業主拆去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私人建築物。大家都清楚,所謂的歷史建築物評級三級制,只屬建議性質,沒有法定意義。

因此,該物業能否保留,永遠只關乎政府和業主之間的交涉。政府,頂多是受公眾壓力下,嘗試一下游說業主,探討轉換發展權、換地等方案,但決定權還在業主;要政府花公帑收購物業,由受制於「審慎理財」大原則,好像對不起納稅人般(但每每動用數百億元興建大型基建又如此樂意)。長遠而言,保育私人歷史建築物,有何出路?

限制發展權,等於侵犯私有產權?

往往談論私人歷史建築物保育的政策,總離不開「尊重私有產權」的論調。私有產權指的,基本上就是業主有其擁有權、佔用權及使用權,並有權決定誰可進入該物業。私人業主也具有轉讓權,以及在金融制度中以物業作抵押的權利,直至不再擁有該物業才失去上述的一切權利。

私有產權是資本主義社會重要基礎,必有法例保障。若法例上容許法定機構有權力強徵私人物業,必須有其凌駕性的公眾利益為由,例如徵地作公共基建,強徵物業作市區重建等。但私有產權,是否代表業主能對該物業擁有一切權利,包括轉變用途及重建發展權?

在香港,規範一幅私人土地的用途和發展規模,主要有三大方面:該地段地契、法定規劃圖則和《建築物條例》。根據《城市規劃條例》,規劃委員會要為「促進社區的衛生、安全、便利及一般福利」而有系統地就香港某些地區擬備規劃圖則,因此我們可理解法定圖則為著公眾的福祉有其凌駕性的地位。地契則是作為全港土地大業主的政府與租客之間的契約(即我們所說的私人地其實只是向政府租的地),政府透過地契條款規範該土地的用途及發展規模,若租客違反地契條款政府有權沒收土地。而《建築物條例》就涉及更仔細的層面,主要是控制建築物對使用者及周邊公眾的安全和衛生。

規劃層面上,我們可把關乎公眾生活質素的元素加諸於法定圖則上,或由城規會在審批規劃申請時視之為重要考慮因素,例如當區的重要通風走廊、景觀走廊、山脊線景觀等也需要保護。可是,關於歷史建築物保育,在規劃層面是缺席的,《建築物條例》更與保護歷史建築物無關。

若果說,為著保存歷史建築物與社區的關係,將重要的文化資產傳承下去,以及保存都市地景獨特性 ,這些足以成為公眾理由,凌駕於私人業主在其地契所容許的發展權嗎?雖然,只要是法定古蹟就不能拆,具有凌駕性意義,但成為古蹟門檻極高;而那些只獲評級的私人歷史建築物,隨時被消失。要保育,公眾除了用群眾運動要求政府出手阻拆,也別無他法。

保育中的公民權利與義務

支持保育的,當然希望香港有強而有力的保育政策,政府有法定權力阻止業主拆掉重要歷史建築物,但強硬的要求往往只換來侵犯私有產權的指控。因此,我們經常只圍繞換地、發展權轉移、政府出錢收購的方式作思考,談長遠政策則構想成立基金或信託等,但這一切也只基於要為業主因失去原有「發展權」作補償去思考。保障業主的發展權總是理所當然的,為著城市的文化資產保存總是不值付鈔的。但不論政府出手或是業主願意不拆,將來如何保育或活化,公眾也毫無話語權。保留下來的建築物,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綠屋或「1881」,成為去掉靈魂的軀殼。而即使是越來越多人談論的保育信託制度,又是否可保其獨立性,提供公共化的平台,體現公眾對私人歷史建築物保育的參與權利與義務?

公民社會求公民社會既然著急要求保育,理應有義務一同承擔該建築物的保育。信託制度值得發展,那是直接對應保育及修復開支的工具,但在這之上我們更應思索一套關於歷史建築物保育的新「契約」制度。

我們可想像一下,由公民社會一同承擔該建築檢驗及維修保育費用,甚至是相關的公眾教育活動和研究工作的費用,而業主雖然能繼續持有該物業業權,亦有轉讓權。那筆由公民共同承擔的費用,可以藉信託方式去運作,但大前題是業主與公眾之間應重訂一套新契約,就建築物的將來應以民主、透明的方式去作決定,業主不能自行決定。

獲授權的信託單位必須是獨立、透明、具問責性的。而到底信託的架構形式和經費來源(如先由政府注資、公眾自由捐獻或建立會員制等)的具體問題,可在社會上繼續深化討論。

然而,不論信託、基金或其他集資模式也只是形式而已,最重要的是從制度中彰顯公共性,讓歷史建築物保育成為一件共同承擔的任務,並讓大眾集體性地分享其意義和價值。

作者為本土研究社成員

文章刪減版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5年8月24日

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荒謬!古蹟辦弧直不分!

$
0
0

荒謬!古蹟辦弧直不分!
誤導並列「12幢同類建築」 大部份根本不是弧形!
同德押絕對是港島唯一!

古蹟辦所謂「全港尚有12幢」的轉角戰前唐樓名單上,港島除同德押外,其他全部都不是弧型的!變相證實中文大學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早前指出:同德押是「港島最後一間轉角位弧形騎樓式唐樓」。真的要數同類的轉角位弧形騎樓式唐樓,同德押以外恐怕只剩下九龍汝洲街269-271號、青山道301-303號及荔枝角道119號雷生春。由此得見,同類可相比的根本沒有12幢。

古物諮詢委員會昨討論同德評級,歷來首次因新資料將已評級歷史建築重新評估。當民間質疑古諮會低估同德押之評級,漠視港島只存這最後一幢轉角弧形戰前唐樓;但古蹟辦堅稱此類轉角戰前唐樓「在三十年代時甚普遍」,看不見同德有特色設計,又指「全港尚有12幢」、同德非十分罕有,故維持評級,即是對逾80年歷史的灣仔地標同德大押判「死刑」。

【圖解:弧直之別】

左:全為直角
史釗域道6號
皇后大道西1號
德輔道西207號

右:弧形轉角
軒尼詩道371號同德大押(攝: 高祈)

同德押是港島唯一弧形轉角位戰前唐樓!

編輯室周記:傲慢無理的古諮會和古蹟辦

$
0
0

「由於重建的關係,唐樓的數目不斷減少。軒尼詩道371號唐樓的建築風格在唐樓中並不常見,相當罕有。同德押大致仍能保持原貌,外觀改變不大。根據記錄,本港最少有十餘幢戰前唐樓位於街角,但只有數幢兼有弧形騎樓……唐樓不斷演變,呈現不同面貌。這幢位於軒尼詩道371號的唐樓建在街角並呈弧形,較為少見,是灣仔城市肌理的一部分。」

以上是筆者心聲,卻非筆者原著,是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專家小組就同德大押應否「升級」而做的評估報告。很可惜,罕有的建築風格,所剩無幾的弧形騎樓,城市肌理重要的一部分,能夠反映從前香港人生活的重要歷史價值,與今日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感情,希望有保留同德大押的民意,統統不能說服大部分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他們決定維持原來的三級建築物的評級,等同將這幢碩果僅存,在灣仔鬧市屹立八十年,為不少路人遮風擋雨,令年輕一代知道何謂「騎樓底」的轉角唐樓判「死刑」。

古諮會的決定,完全不感意外。一個由所有事情都是「土地供應」問題的梁振英班子把持的組織又怎會去保育市民心中的古蹟。只是古諮會和古蹟辦在整件來中表現的傲慢、無理和缺乏邏輯,他們以為香港市民會愚蠢到接受他們的解釋嗎?

首先在開會討論同德大押前的數天,根據香港電台新聞報導,古諮會主席林筱魯表示,評估保育價值的基礎不可隨時更改,又反對因社會壓力而將同德由三級改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身為主席,他居然在委員討論前公開反對將同德升級,這是一個怎樣的訊息?

然後他又製造假對立,將保育歷史建築講成與私有產權對立。市民沒有要求政府去沒收私有產權,市民要求政府介入,保留歷史建築之餘亦保障私有產權。近年便有以換地的方法去保育景賢里。其實對私有產權最不尊重的是市區重建局,而林先生曾在市建局任高職。

林先生在古諮會拒絕把同德升級後,還說市民太遲發聲。借問聲市民的正職是保護歷史建築嗎?保護歷史建築不是政府的責任嗎?政府不盡力保護歷史建築,反過來怪責每日要為生活忙碌市民遲發聲?

古蹟辦館長伍志和不知為什麼會得出,類似同德的轉角騎樓在三十年代時甚普遍,看不見同德有特色設計,又說全港尚有十二幢轉角騎樓,所有非十分罕有。然後他又繼續矮化同德,指大宅內部歷史構件已被改動,所以不應升級。

即使不提中文大學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全港只有四幢轉角騎樓,而只剩一幢在港島,十二幢還不算罕有,非常值得保存嗎?這不是人類應有的常識嗎?民蹟辦的官員,以為香港人會接受他們莫名奇妙的邏輯,還以為香港人不會用腳行,用手指數,去找出真相。灣仔好日誌數過,全港只有四幢轉角騎樓是弧形,其餘八幢是直角,而同德則是港島唯一的弧形轉角騎樓。

另外,不知何年何月政府用建築物內部有改動為由,去否決保育要求。有人生活的地方,建築物內部當然因應生活需要而改動,改動是生活的証明,改動不應減低建築物的歷史價值,而是令歷史價值更豐富,後來的人能從改動中了解他們未經歷過的生活。

古諮會和古蹟辦,你們欠香港人一個有邏輯的解釋!

香港史研究者:諮詢失效 同德押被毀——駁斥古諮會屬下評審小組的謬誤

$
0
0

編按:一名署名「香港史研究者」人士,去信古諮會、古蹟辦及發展局,駁斥古諮會維持正被清拆的同德大押三級歷史建築的評級理據不足,並未公允評價同德大押,全文如下。

致: 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及屬下的評審小組
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
發展局

【諮詢失效 同德押被毀——駁斥古諮會屬下評審小組的謬誤】

(1) 背景

1.1 古諮會在2015年8月25日召開特別會議,委員投票以『多數』壓倒『少數』維持「同德押」為三級歷史建築。主席林筱魯會後指,其屬下的評審小組覆核資料後,指「同德押」在典當業歷史上非代表性,類似建築在港較普遍,不太罕有,建築設計亦無新意。

1.2 一個論點只要說得振振有詞,然後公開說多幾遍,就會有人信以為真,不再深究。我不希望這樣的情況發生在「同德押」的個案上。我想,即使民間要求保留「同德押」的理據在整個評審小組覆核過程中是如何被傾聽,又如何被抹煞,亦不可以無聲無色地被淹沒。

1.3 我認為古諮會屬下的評審小組未能公允地覆核「同德押」的文物價值,他們很多論點實在站不住腳。故此,我決定題筆寫這公開信與大家分享感受,並用事實和常理去駁斥謬誤。這是我作為歷史研究者的應有之義。一切實話直說,倘有失禮,請勿見怪。

(2) 歷史價值

2.1 對於「同德押」與李右泉關連方面,評審小組認為關連不大,原因是李右泉在上址經營「同德押」只是約2年的時間。既然如此,我想問評審小組、古蹟辦和發展局:位於元朗下白泥的『碉堡』於1910年廣州新軍之役失敗後才設立,次年就爆發辛亥革命,為什麼他們這麼重視這個時間短暫的反清革命遺址,要把它列為法定古蹟?

2.2 對於「同德押」與高可寧關連方面,評審小組認為關連不大,原因是高可寧發跡於澳門,在澳門影響力相對較大。這個說法不合理。高可寧創立的德成置業有限公司由1947年起經營「同德押」至今差不多70年,還可說關連不大嗎?一方面刻意貶低高可寧家族對香港典當業的影響力,另方面又承認現存幾間舊當舖均屬這家族擁有,發言顯得前後矛盾。

2.3 對於「同德押」與香港典當業關連方面,評審小組認為當年他們評級已充分考慮當舖的歷史;但事實上,他們早前的資料並不充足。當年古諮會及屬下的評審小組評估「同德押」的參考資料只提及「同德押」位於軒尼詩道371號,沒有提及李右泉和高可寧二人,也沒有提及「同德押」在上址經營了幾十年。這參考資料仍存放在古諮會網頁內,足以證明當年的評估不全面。

2.4 最新的資料顯示,位於軒尼詩道371號的建築物於1931年至1934年間建成,並非舊資料所指於1942年才證實存在。單就這新資料,評審小組就要在建築物「歷史價值」評估1(d)項把分數由"0或1"提升至"2"。另外,針對李右泉和高可寧兩位香港典當業巨子的新資料,評分無可能不作改動。以下關於「歷史價值」評估的準則,存放在古諮會網頁「常見問題」內。

11998866_980866605267350_4793851097764063832_n

(3) 建築價值

3.1 對於「同德押」建築價值方面,評審小組認為建築物的設計在1930年代相當普遍,因此價值不高。這根本是不成理由的藉口,既然「同德押」的外型與建築風格有這個普遍性,是典型的1930年代建築,那麽它就是這時代建築風格的例子,即符合「建築價值」評估2(a)準則的要求。

11951175_980866785267332_772558707433812362_n

3.2 評審小組又認為建築物『內部』的天花裝飾、門窗已清空,間隔和裝飾也不復見,因此其建築價值不高。但政府提供古諮會參考的照片,全是建築物人去樓空的現況,沒有舊照難以比較前後分別。另外「同德押」外觀大致仍能保持原貌,相比下『內部』如果真有更動對文物價值影響輕微。再者,某些法定古蹟(declared monuments)例如香港大學孔慶熒樓、鄧志昂樓和大學堂都只保育『外部』(exterior)。

(4) 罕有性

4.1 對於「同德押」罕有性方面,評審小組認為本港類似建築尚餘10多間,「同德押」並非如外間所稱般罕有。這實在罔顧現實。評審小組所指的現存轉角騎樓,絕大部份是轉角位採用『直角』設計,而非『弧型』設計,『弧形轉角騎樓』其實所剩無幾,不多於五間,有些更沒有評級。

4.2 據古諮會2015年8月25日特別會議接收的資料顯示,港九兩地現存做過當舖的舊建築,連同「同德押」尚餘五間。舊當舖屈指可數,「同德押」還不算罕有嗎?另外,尚餘的五間舊當舖,只有「同德押」、「南昌押」及「和昌大押」有評級,其餘「德生押」及「德榮大押」均沒有評級。

(5) 另外幾點觀察

5.1 古諮會特別會議上至少有三名委員表示支持將「同德押」升格為二級歷史建築,他們是林中偉(文物保育建築師)、何佩然(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和丁新豹(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在他們看來,「同德押」的文物價值不止於第三級,但同時又未達第一級標準,故倡議升為第二級。

5.2 丁新豹在古諮會特別會議上指出,新界元朗舊墟內有年代更早的「晉源押」(建於1910年代),而最傳統舊式的當鋪有極強防盜的牢固性,他舊時在差館上街附近見過這樣的建築,但這早已不存在。雖然「同德押」不是最傳統的款式,但它至少由1938年起在同一地點經營至今,多少仍是舊年代典當業的一個例子。

5.3 值得留意,出席古諮會特別會議的委員不包括廖宜康(文物保育建築師)和何培斌(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二人都曾在2015年8月18日接受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訪問,均認為「同德押」值得加分。(資料來源:香港電台網上錄音 )

5.4 廖宜康在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表示,「同德押」是一個「好有價值嘅建築物,讓香港人回憶到舊日30年代一些當鋪及灣仔的面貌。」何培斌亦有同感,他說:「現時全港的轉角位騎樓式唐樓已所剩無幾,以其稀有性(Rarity)是會為建築物的價值加分。」

5.5 從名單可見,表示支持「同德押」加分或升格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均是從事歷史研究、建築研究和文物保育的諸如林中偉、何佩然、丁新豹、廖宜康和何培斌。可惜廖宜康和何培斌都缺席2015年8月25日的古諮會特別會議,故此沒有機會進一步申述他們的立場。

做了應做的事,說了應說的話,立此存照!

香港史研究者
2015年9月4日

清拆展開 同德押破頂

$
0
0

(獨媒特約報導)80年歷史的同德押,發展商今日繼續展開清拆行動,搬來推土機至大廈頂層鑽破樓宇。中午所見,同德押的頂層已被鑽破。

古諮會早前召開會議,商討是否提升80年歷史同德押的三級歷史建築評級,惟會議決定維持評級不變,理由為香港仍現存多棟轉角式騎樓。發起聯署保育同德押的團體「灣仔好日誌」表示遺憾,並批評古諮會的決定,質疑「是否銀河唯一先可以保留」,及後更揭發古諮會將弧角式及直角式轉角唐樓混為一談,而同德押是「港島最後一間轉角位弧形騎樓式唐樓」。一名署名「香港史研究者」人士,亦去信古諮會、古蹟辦及發展局,駁斥古諮會維持正被清拆的同德大押三級歷史建築的評級理據不足,並未公允評價同德大押。

IMGP2407

12170664_10156176914590230_1524569360_n

12167200_10156176923420230_76535900_n

前同德大押商廈重建地盤 工人昨危坐追糧 勞工處:已與承辦商聯絡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昨日晚上約7時,前身為同德大押的軒尼詩道369號商廈地盤,有3名工人走出平台欄杆外危坐,並拉起「榮利豐展 無良僱主 有汗出 無糧出」字眼的橫額。消防到場展開氣墊,及後3人自行返回安全位置。

勞工處回覆《獨媒》表示知悉事件,已即時與相關承判商聯絡,協商從速解決工友欠薪事宜。 處方指受影響員工如對《僱傭條例》及其僱傭權益有疑問,可到勞工處勞資關係科各分區辦事處尋求協助。

IMG_0244
消防昨晚在軒尼詩道東行線展開氣墊

消防處表示,昨晚7時6分接報,2分鐘後到場。消防到場後展開氣墊,並派員安撫3名工人情緒,及後3名工人返回安全位置,事件中無人受傷。消防處在行動中派出6部消防車、1部救護車及1部救護電單車,消防及救援人員共23人。

同德大押在2013年獲屋宇署批准,重建為23層高的商廈,古諮會在2015年舉行特別會議,將大押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同年大押展開清拆工程。

IMGP2407
重建地盤原址為三級歷史建築同德大押

Viewing all 3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